当前位置:中国放生 > 放生仪轨 >

放生河虾,甲鱼放生到黄河里能活吗

文章出处:未知责任编辑:admin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2-12-25 03:31 字体大小:【

  问:怎样才能做到持戒清净?

  净界法师答:“自责汝心生厌离”,诃责自己是很重要的。智者大师他很注重诃责法,我们修行人在我空智慧还未生起之前,所有的修行法门主要就是诃责,就是惭愧。

放生鱼有什么讲究时辰

  “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修行人这念惭愧心要经常存在,内心当中对于善法永远生起尊重之心,对于恶法永远生起轻贱之心。当内心恶法出现时,要诃责自己,为什么会起这个念头呢?烦恼经过诃责以后它就会淡薄了,淡薄了以后却还没有断,它会以一种种子功能的形态储存起来,这时再用无常无我空性的智慧来破除它,它就被破坏掉了。烦恼的现行主要是靠惭愧,而为什么会有惭愧心,是来自于自己对业果的深信,相信这样的恶法出现,会带给你的身心今生跟来生不可乐的果报。

放生鲫鱼后的福报

  深信因果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不要说不产生恶法,因为我们的习气很粗重,不是马上能控制住的。但是起码在你的身口意已经开始出现微细的恶法的时候,你第二个念头一定要生惭愧心;假设你的恶法已经出现一段时间,而你的惭愧心还一直没有生起,对你的恶法还一直没有诃责,那你就不是深信因果。

  你认为好像出现恶法无所谓,你认为这恶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功能,没有召感痛苦果报的功能,所以不会去呵责它。假设你能够知道,你起这样的恶法,已经开始在创造地狱刀山油锅的因时,你那时对恶法的诃责是很厉害的。我们现在是没有一个人见到真理,我们没有见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我们也没有见到涅槃,也没有见到我空、法空,我们刚开始修行就是仰赖对业果的信心。内心当中永远抱着尊重善法轻贱恶法的心情,才有办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买鱼放生有啥讲究

  所以佛弟子的修善跟一般人不同,因为一般人他没有深信因果,他偶尔也会造善业,但是他不会持久的,他只是一时的起意,一时的因缘。而当我们的内心中建立一个坚固的正见以后,我们对于断恶修善是一种恒常相续的、尽形寿的实践。佛弟子的断恶修善跟外道不同,外道他们不一定有生命相续,业果相续的思想。有一种依止的正见那力量就是不一样。

恒传法师:上香时观菩萨相,这是着相了吗?

  师父,我诵《金刚经》上面提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我就想:上香时观菩萨相,这是着相了吗?

  《金刚经》中此句原文:“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经讲的什么?破相即成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面孔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只是我们的肉眼捕捉不到。为什么说你的一切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比如你自己的面孔,它每分每秒都在变化之中,因为它是由很多组织组成,细胞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在高倍显微镜下,你就能看到它一刻不停地在生、死、死、生。你留不住任何一瞬间。比如这个桌子是桌子吗?它不过是用树做成,人们给安了个假名而已。你把他烧了他就是一堆粉末。所以,你说桌子有自性吗?没有。一朵花,一片叶等,皆是如此。肉眼看到的都是宏观的影像,微妙的实际性的东西你看不到,真实的事物你没法锁定。世间万事万物,我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一切都是生灭的。即使是在停留的那一刹那,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少了任何一个因素,都将不复存在。唯除人之自性尔。

放生河虾,甲鱼放生到黄河里能活吗

  可是末法时期,我们学习佛法,如果不通过文字般若、诸佛菩萨庄严相好,建塔建庙等这些有相的东西来了解佛法,试问,似我们这般迷惑的众生,如何解脱烦恼?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是说,以上种种都是我们渡河的工具,当到达了彼岸,船就没用了。可是你现在没有到彼岸,你还是迷惑的、颠倒的、无名的、愚痴的,你要找到你的自性,还得借助这些有形有相的工具。《金刚经》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须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所以,须菩提是最明白空性的,佛讲的他都知道,他是代我们凡夫众生在向佛提问,请佛说法。当我们还是凡夫的时候,还需借“筏”脚踏实地去修持,千万不能把佛菩萨的解脱境界当成是自己的。《六祖坛经》讲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等到你悟了,你就可以自己度自己了。

小草龟放生能活吗

  蕅益大师曾言:世人侈谈无相理。不达实相印。谬以豁达空为清净法身。谁知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托事表法。华藏玄门。庄严土木。即庄严法身。十身相海。全在一微尘里。是做一尘之施。可以入如来无尽相好光明。而一瞻一礼。可以证如来无边功德海藏。

  所以你上香时观想佛菩萨像,很好。佛菩萨相好庄严是让你知道,你的自性与诸佛无异,你通过修行也可以证得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是经过百千万劫修行而达到解脱的智者,他们不愿见众生苦,故说法度众,带领我们出烦恼渊。我们恭敬佛,供养佛,赞叹佛,感恩佛,是我们作为佛子最起码应该做的。

  愿你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