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放生 > 放生功德 >

买保护动物放生犯罪吗

文章出处:未知责任编辑:admin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3-03-23 11:52 字体大小:【

  四川藏区的石刻文化及其保护和利用

  作者: 杨嘉铭

  [关键词]四川藏区;石刻;保护利用

  [摘要]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悠久的历史、汉藏石刻并存的格局、典型嘛呢堆、《格萨尔》石刺,以及红军石刻标语5个方面概括了四川藏区石刻的基本面貌;第二部分从对四川藏区石刻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两个方面对这项文化遗产的现实利用及保护提出了对策提议。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06)02-035-08

  四川藏区是全国五省(区)藏区(今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我国内地紧邻,这里的许多地方还是汉藏、藏羌、藏纳等民族杂居地,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汉藏文化、经济贸易的重要交汇之所,更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就石刻文化而言,汉藏文化共存的现象十分突出,既表现出藏族文化的传统性特点,也表现出汉文化对该地的深远影响。在四川藏区至今仍得到保存的各类石刻,无论它属于哪种文化体系,都是值得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珍贵文化遗产。

  一、四川藏区石刻文化的基本面貌

  (一)悠久的历史

  在四川藏区境内,目前还没有发现远古时期的岩画(包括绘制和凿刻岩画在内)。最早的石刻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据《阿坝州志》记载:“位于理县杂谷脑镇2.5公里的朴头山古道旁石壁上,有两道石刻。其中右侧为隋开皇九年(589年)《道通记》,右侧为唐开元十一年(727年)战事题刻,均保存完好。”《道通记》石刻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属汉文石刻。在甘孜州境内,最早的石刻当数石渠县境内的“照阿拉姆”摩崖石刻。据当地群众讲,该石刻系由唐初文成公主人藏时途经其地时所刻。该摩崖石刻上有一段藏文题记至今无人翻译,原因是因其为古藏文,加之有些字经风霜雨雪的浸蚀已模糊不清。但这段文字属于吐蕃时期的古藏文是许多藏族学者的共识。石渠县丹达沟的“照阿拉姆”石刻形成于何时,虽然目前还不能找到最直接的证据,但是参照性的旁证却是有的。石渠县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紧邻,“距玉树州首府结古镇南约20公里处,有一条贝纳沟,沟深约3公里处的北麓崖壁上,镌有9尊形制别致的浮雕佛像,并建有殿宇一座,被称文成公主庙或大月如来佛堂。在佛像两旁的崖壁上,刻有兰查本古藏文和汉文佛经,相传是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札和文成公主的手书。但这些经文由于年深日久,字迹残缺不清,难以辨认。而9尊浮雕则由于历史上多次修葺,加之有殿堂遮蔽风雨,显得一如新制。”在距贝纳沟石刻东北约8公里的勒巴沟,亦摩崖刻绘了被称之为《松赞干布礼佛图》的石刻,整幅画面共有五位人物形象。据专家考证,在这五位人物形象中,一位是佛陀释迦牟尼,在释迦牟尼右侧的四位人物中,第一位和第四位是侍童或侍女,第二位是松赞干布,第三位是文成公主。“无论从文物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松赞干布礼佛图》都是一幅难得的作品,它不仅再现了历史上的两位象征民族融合的真实人物,而且也再现了唐代中原和边疆地区相互融合的艺术风格。这幅被湮没了千余年的艺术作品至今居然保存得如此完好……与《松赞干布礼佛图》相毗邻的还有一幅《三转法轮图》,亦为吐蕃前期的作品。大概是这两幅石刻激发了这里的人们对石刻艺术的热情,从此以后,这里便成为藏区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产地之一。无论从《照阿拉姆》石刻的艺术风格还是民间传说,都可以看出它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贝纳沟和勒巴沟的石刻都是同一时代的作品。在一些历史文献中,如《西藏王统记》、《嘛呢宝训》、《安多政教史》都曾提到:“尔时,汉女公主同诸着使已行至邓马岩,曾于岩上刻弥勒菩萨像一尊,高约6尺、《普贤行愿吕》文两部”。还说文成公主至康之自马乡,开荒种田,安设水磨,等候噶尔2个月。还有一条史证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于7世纪40年代修建大昭寺时,为镇压罗刹女的四大关节、四小关节、四大掌,在藏区的一些地方修建了一些佛殿,在今石渠县境内的洛须(史称“建隆塘”,即与“照阿拉姆”石刻在一个地方)修建了一“卓玛拉康”。应当说“卓玛拉康”和“照阿拉姆”石刻之间也极有可能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具体刻制时间仍需作进一步的全面考证。

  隋唐时期,在四川藏区境内,除了前述的两处石刻外,还有形制特别的“陀罗尼经幢”的石刻,该石刻现存于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为“青石质,八边柱形,线面边宽16.5厘米,通高1l0厘米。幢身上除第四面仅有少许经文而无佛像雕刻外,其余七面皆上端为阴线刻释迦牟尼像,下为陀罗经文。

  (二)汉藏石刻并存,相得益彰

买保护动物放生犯罪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