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要法只有一念真诚,勿间断勿分别而已。
未来勿将迎,已过勿留滞,专顾现前一句,字字分明。
六时日用中,勿忘唤醒自己;
一声佛号内,只贵字句分明。
勤作课,宽作程。
学道无他巧,只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而已。
何谓熟处?习气、分别、世味。
何谓生处?觉照、不分别、老实念佛。
但得一念熟,其余自然生。
闻思修三慧:
达耳谓之闻,注心谓之思,思明而力行谓之修。
思而明之属比量,闻而明之属现量。
现量之闻,不加分别,但闻而已。
随处安闲,自然合辙;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经云:“应当专心,系念一处。”
唯守一法,然后见心。
只有作钝功夫。
其目如睹,其耳如听。
当于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
大慈大悲佛菩萨,不慈不悲苦众生。
学道有两字秘诀曰:真干。
真干两字看似平常,实则包括无穷妙义。
真干者,向道之心过于饥渴饮食。
有一毫夹杂、一毫自欺则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则非干。
真则三心圆发,干则六度兼修。
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功夫始有着手处。此二关不破,任你谈玄说妙,终是门外打之绕。
但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实。
不念过去,不念未来,专念现前一句;
不求一心,不断妄想,只要字句分明。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山谷)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多说一句废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
无论念佛、处事,皆当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
念佛时,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实念去,即所谓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计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随识即染,依智则净。
处事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事未至勿将迎,事已过勿留滞,坦坦荡荡,鉴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计较人我,瞻顾得失,或牵于感情,或激于意气,则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徇欲即暗,循理则明。
功夫用至省力处,正是得力处。
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凿井见泥,去水不远。
《华严经》勤首菩萨偈云:“如钻燧取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至灭,懈怠者亦然。”
以智慧钻,专注一境;以方便绳,善巧回转。
静处做,动处炼。
直断千七百则葛藤,常观四十万顷莲花。
发矢中的,原非一发之功;磨杵作针,岂是暂磨之力。
以精深教理销除妄情,以巧慧方便克治习气。此省庵大师所以云,修净业者必须看经教、勤觉察也。
理明则信深,信深则行专,行专则功纯,功纯则妄除,妄除则真显。
古德云:“佛法不误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
功夫非至身心闲淡处,不得谓之入门。
所谓闲淡者,乃自然而然境界,非勉强装饰之谓也。
茫茫人海中,觅一闲淡汉不可得,触目皆热忙人耳;觅一作钝功夫人不可得,触目皆伶俐汉耳。
热忙、伶俐,皆与道背驰者也。
何谓热忙?世情正浓之谓也。何谓伶俐?不曾真实用功,专掠虚头之谓也。此二种人,去道最远。
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
心怀慈悲,常行饶益,随顺众生,施与欢喜。
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是以《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以理折情,情空性复。
学道须具大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始有相应分。
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龙树《破四性偈》用之境缘顺逆之际,多败绩。败愈多,战愈力,自是敢战而拼死,予始胜。”
曹溪云:“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又云:“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又云:“改过必生智慧。”世之读《坛经》者,大抵于“本来无物”一偈资口耳,惜乎不于此等处着眼也。
转识成智之法,必从破执治情入手。倘闻道而不治情,尚得谓之闻道者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欢喜为布施,以严净三业为持戒,
以随缘顺受为忍辱,以调伏习气为精进,
以不忘正念为禅定,以方便觉察为智慧。
说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
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实则一室之中,妇稚、臧获,其长处皆有己所不及者,无在不可取为师资也。
圣人率性,常人率情。率情则昏散齐逞,率性则惺寂双流。(紫柏语)
时时以理折情,久久情习渐消。
般若、方便,名异而体同。
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
正因佛性,如木中之火。(自心是佛)
了因佛性,如火能烧木。(真显妄销)
因缘佛性,如钻木取火。(一心持名,不间不杂)
三十五岁前,颇喜谈玄妙。四十五岁后,最厌谈玄妙。盖至玄妙即在最平常中,舍平常而别求玄妙,将见其愈谈愈不妙也。曹溪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省庵净土诗云:“若厌平常终隔断,才求玄妙便乖张。”
但能随缘入观,以理折情,则顺逆皆吾师也。
任情则根境角立,达理则物我俱泯。
末法众生根钝业重,外魔、内障无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进难。若都无苦,忍从何生?借彼魔恼,坚我愿力。只要将猛,不怕贼强。
切实功夫须从难处做去,
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
闲时要忙,忙时要闲。
去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
真学道人无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说闲话。
吕振羽来问学道之方,告以“去迷就悟”。又问捷径,告以“真干”两字。仍未满意,复告以节省时间,爱惜精力,作钝功夫。勿使一秒钟空过,勿使一句话空说。
作钝功夫是真捷径,舍此而别求捷径,皆是舍捷径而自趋纡远者也。自愧多年学道无所成,皆因求捷径而自趋纡远,未尝作钝功夫故也。近年始晓此理,然可以语此者寡矣。
佛说一切法,明心乃究竟;
入道有多门,念佛是捷径。
尚未立行,便夸妙悟。偶有阻碍,辄退初心。此浅人自欺之恒态也。
祈天立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应;
持咒念佛,自于不知不觉中冥熏。
陈白沙诗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堪忧。”非真用功者不知此语之妙也。
理明、信深、愿切、行专,
功纯、业净、妄销、真显。
以戒为师。
镇定从容,乱丝终当就绪;
慈祥诚敬,邪魔自然绝踪。
改习即立命之基,习净业自消。
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矜躁狐疑,欲速转迟。
非真具金刚心者不能受恶辣炉锤。
观德于忍,观福于量。
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弃者天弃。
天锡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
惭愧、奋发、改过,皆天开其慧者也。
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者也。
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
积累熏修,务期精熟,非关质美,唯贵功纯。
永明大师诗云:“万物尽从成熟得。”又云:“熟果不摇翻自落,生禽谁唤却惊飞。”
净土法门,非深明宗、教者不信;念佛之乐,非真用功者不知。印光法师语也。
以大势至都摄六根之法门,
修观世音返闻自性之功夫。
持名时,当一心归命,全身靠倒,万勿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是法非思议所行境界,唯有扫除一切,直心正向,老实念去,自有相应时。若于字句分明之外,少涉思量分别,或计功求速,即堕魔网。戒之哉!戒之哉!
镜体本明,尘垢蔽之。垢若不除,明何由生?若欲去垢,当从察过、去习始。
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实念去。
慎勿舍外趣内,背境向心,于鬼窟中作活计。当身心一如,炽然而念。
造物所最忌者曰贰,狐疑即贰也。
老实者,精诚之捷径;狐疑者,精诚之大敌。
《信心铭》云:“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省庵大师云:“唯有狐疑是弃材。”
狐疑即是偷心。
彻悟禅师诗云:“除却阿弥总不知。”所谓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盖管即不能直趋,不管即所谓正信调直也。
石屋禅师诗云:“任他伎俩自磨灭,红日依然照高台。”
妄想千般都不管,一声佛号要分明。
志气须刚烈,功夫用软磨。
妄想无性,毕竟空故。若真实勘透身心,更有何疑何虑?种种思量卜度,皆由见地尚未透彻。(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欲为苦本,欲为道本,但有邪正大小之不同,在人用之何如耳。
念佛即是自心现,自心现时方念佛;
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
念即见佛成佛时,三际同时无先后。
净念相继即是佛,拟议顿隔万亿程;
幸闻如来异方便,苦乐忙闲莫停声。
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
习重者业重,习净者业净,是以真心学道者必自去习始。
圣辉法师率团出席“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启建护国祈福供佛斋僧大典”佛教在线海外讯 2019年9月7日至9日,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为团长,湖南省民宗委宗教一处罗方处长为副团长,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怀辉法师,湖南佛学院教务长演法法师、湖南省佛教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永生法师、通振法师的中国湖南佛教代表团一行6人应邀访问新加坡,出席新加坡佛教总会在毗卢寺举办的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暨启建护国祈福供佛斋僧大典及佛法研讨会。
9月7日下午,世界佛教僧伽会秘书长、新加坡毗卢寺方丈慧雄法师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圣辉法师及代表团一行,并应邀前往毗卢寺出席新加坡佛教总会举办的招待晚宴。宴会上,湖南佛教代表团为毗卢寺赠送了湖南手工双面湘绣《荷花图》,以表达对活动的祝贺。晚宴中,各国佛教长老还为出席晚宴的社区老人送上了慰问红包。
8日上午,88岁的绍根长老、圣辉法师、广品法师、慧雄法师、觉醒法师、则悟法师、徐义玄长老、沙威长老、传印长老、照初法师、宏正法师、般若法师、崇化法师、性海法师等40多位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泰国、菲律宾、韩国的诸山长老共同主法,启建仁王护国祈福吉祥盛会,讽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暨国际供佛斋僧大法会,为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祈祷世界和平。
开幕大典上,圣辉法师应邀致辞,谈到中新两国佛教在弘传的时间方面虽有长短,但两国佛教同文同种,同根同源,法乳一脉,法缘深厚;赞叹和缅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已故新加坡佛教联合会会长宏船长老等老一辈长者身体力行地推动着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佛教的深入交流,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奉献着智慧和心力;坚信两国佛教界共同信奉的慈悲平等的教义,更将沿着“一带一路”的新征途,必定会为我们两个国家的文明发展、富强繁荣,两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世界的和谐、人类的和平做出更多功德和贡献。
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部长沈颖女士出席开幕庆典并致辞。
8日下午,圣辉法师率中国湖南佛教代表团一行拜访了新加坡佛教佛教总会和佛教居士林,受到会长广品法师和居士林的热烈欢迎,同时进行了友好亲切的交谈,共同回顾了中新两国佛教界交往的历程与法谊。在居士林,圣辉法师一行还在居士林导师延续法师引领下,副林长尹崇明、司理陈锦成、副司理胥传喜等大居士的陪同下,前往功德堂在已故林长李木源居士的遗像前上香回向,深情缅怀了其为促进和推动中新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和法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附:圣辉法师在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启建护国祈福供佛斋僧大典佛法研讨会上的致辞:
尊敬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部长沈颖女士、尊敬的庆典工委会广品会长、慧雄法师、各位诸山长老、各位嘉宾:
在这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应广品会长、慧雄法师的热情邀请,我们中国佛教湖南代表团以及各国的高僧大德来到这美丽的狮城,欢聚在毗卢寺,叙旧话新,共同出席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启建护国祈福供佛斋僧大典及佛法研讨大会,实在是因缘殊胜、法喜充满。
中新建交二十多年来,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政治上高度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各领域合作成果显著的良好局面。在这个历程中,两国宗教领域密切往来和交流合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和法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促进和发展两国友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佛教是世界性的大宗教,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新加坡开埠200年来,佛教也随着开埠时期的华人移民传入新加坡。虽然佛教在我们中新两国弘传的时间方面虽有长短,但我们都属于汉传佛教语系,所以我们中新两国佛教不但同文同种,而且同根同源,法乳一脉,实在是法谊深厚。
近代以来,以道阶、太虚、圆瑛、法舫等为代表的中国众多高僧来新加坡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宏船、转道、演培、广洽、雪山等大德高僧定居狮城,广开法筵,普度一切有缘人。这些高僧大德为新加坡佛教的奠基、开山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为中新两国佛教交流写下的光辉一页,将流芳青史。值得我们永远赞叹和缅怀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已故新加坡佛教联合会会长宏船长老生前不但见和同解,身体力行地推动着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佛教的深入交流,而且更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奉献着智慧和心力。只是这两位慈悲的老人化缘已毕,他们的心愿等待着我们去完成。我们将继承两国老一辈高僧大德的遗志,共同为促进两国佛教徒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为净化人心、利益社会、世界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大功德、放大光明!
新加坡天竺山毗卢寺于1937年,由中国南来的雪山老和尚开山创建, 由于开山建寺安僧弘法的长期辛勤奔波、呕心沥血,长老从而积劳成疾,一代高僧预知时至,把未了的心愿付嘱本道、宗鉴、智通三位法师,化缘以毕,圆寂于1954年。1956年本道法师接任住持,在本公的愿力下,毗卢寺迅速发展、殿堂更加庄严、寺院的格局更加完善、信徒更加云集,成为新加坡享誉海内外的十方丛林。本公为毗卢寺的庄严建设,新加坡的佛教事业的兴旺发达,新加坡的国泰民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于1987年功德圆满、往生极乐。本公圆寂后,优昙长老荣膺第三任住持,优公接任住持后礼请慧雄法师为监院、带领四众弟子扩建大殿、迎请安奉缅甸玉佛,于1993年以殊胜因缘为在家信众传授五戒与菩萨戒,联合新加坡各寺院及庵堂成功举办了世界佛教僧伽会青年大会第一次筹备会议,使毗卢寺成为南洋举足轻重的佛教大丛林。同年夏去秋来之际优昙长老舍报西归。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不到半个世纪,三位大德远离我们而去,人天同悲、如失眼目,但他们所接力建设的雄伟庄严的毗卢寺却耸立在美丽狮城,为新加坡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而钟鼓长鸣!
1995年慧雄法师接任新加坡毗卢寺方丈以后,更是见贤思齐、愿力宏大,积极推动人间佛教,展开各项弘法活动,举办论坛、开大法会,2012年为续佛慧命、绍隆佛种,于毗卢寺首开千佛三坛大戒。由于名山得主、致使道场兴隆、海众安和,四众归心!慧雄法师多年来与中国佛教界乃至湖南佛教界的交流一直亲密无间,多次应邀出席中国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2009年他应邀出席湖南佛教界主办的“庆国庆、走江湖、拜祖庭、弘文化、促和谐”的系列活动;就在今年5月他再次应邀到湖南出席了“慈悲心、家国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暨纪念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并致辞讲话。盛世明时,庄严的毗卢寺在慧雄法师的慈悲智慧主持下,不但为世界佛教界所瞩目,而且成为本国种族宗教和谐、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稳定进步的正能量。我和慧雄法师及新加坡宏船长老、隆根长老、妙灯长老、悟峰长老、惟严法师、广声法师、广品法师乃至李木源居士更有着多年的交往情谊,所以怀着无尽的法喜和殊胜的法缘,我们坚信:在世界物资高度发达,而人类的精神却缺乏安全感的现代社会,我们两国佛教界共同信奉的慈悲平等的教义,更将沿着“一带一路”的新征途,必定会为我们两个国家的文明发展、富强繁荣,两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世界的和谐、人类的和平做出更多功德和贡献。
悲愿无尽、任重道远,值此,新加坡开埠2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殊胜因缘之际,我们衷心祝愿: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长存,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不断增进;衷心祝愿新加坡国泰民安,世界更加和平,人民更加安乐;衷心祝愿天竺山毗卢寺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在座的各位身心康泰、六时吉祥。
阿弥陀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