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放生 > 放生起源 >

放生三条鲤鱼,放生的全过程视频播放

文章出处:未知责任编辑:admin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2-12-28 15:44 字体大小:【

很多人以为,素食就是指不吃肉,只吃植物性食物。这虽然也是素食的基本定义,但是素食者还有不同看法。

一,素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素食者并非单纯是不吃肉,素食者选择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虑不杀生的原因外,终极的目标是“修心”。

就好像驾车那样,一开始学习驾驶的人会问:如何开车?刹车?拐弯?车子坏了怎么办?……但是,当一个人学会驾车了,这些事情都不再考虑了,就会转而开始真正驾车的目的:节省时间到达目的地?为了谋生赚钱送货载客?为了驾驶郊游乐趣?……

谈素食,初尝素食的人都会很关注素食的问题,例如:怎么吃啊?吃甚么啊?如何吃得健康啊?……当这些基本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学会怎么素食了,这些事情就不在考虑之列,转而到真正开始素食的目的——“修心”。

放生海鱼

很简单吧,选择“不吃肉”的想法,本身已经是对内心的一种挑战了,戒除吃肉就是解除“心瘾”,这种心瘾某种程度就是指,一种长期的心烦意乱、内心不平静,也是长期吃肉所导致的一种身心状态。

进一步看,不吃肉以后,不代表内心就一定平静。

人的内心还是会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环境变化所影响,但因为素食者平素内心经常保持平静,容易察觉到外在影响,不会情欲被带走了而不自知,寻找各种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平稳。

因此在食物的选择上,让自己心烦昏沉的食物,都尽量避免。

在典籍中,有不少记载说当时每于求道、求学,或者祭祀的时候,都主张斋戒。

如《南华真经》说:“颜+回问道于孔子,

孔子曰:汝斋戒,吾将语汝。

深圳放生联盟都在哪里放生

顔回曰:回居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

孔子曰:是祭祝之斋,非心斋也。”

而在这段话里面,孔子更指出了一个观点叫“心斋”,就是说不吃肉喝酒只是“祭祝之斋”而已,更重要的是“心斋”,就是指内心的洁净、安宁了,有这种心态,才容易学好大道。

佛山哪里放生乌龟最好

由此可见,提倡“素食”的概念比“吃斋”更深一层,素食并非单纯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让自己内心清净。

二,素食是为了“身心合一”

透过饮食改变影响身心,这就告诉了人们,饮食并非单纯为了身体需要了。

人们在吃饭的问题上,比较多考虑是否足够营养?是否能让身体健康?

如何吃能帮助治病养生?

这些想法,对于素食来说还未到一个最高层次——饮食对人内心的直接影响。西方有一句话说:“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人会被食物的性质影响自己的性格。

其实中国传统也有这种观点,就好像笔者在《评素食之六:中医如何看素食?》一文中,指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吃肉的人的性格放纵、骄傲、刚烈,正好反映了吃肉对人性情的影响。

肉食之中含有“尸毒”,除了是对人体健康不良的毒素外,更指动物在被杀之时的愤怒、痛苦、恐惧的情绪,人类吃下以后,也会被这些情绪所影响。因此所谓“荤食”,为何让人头脑昏沉,就是指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了。

素食改变人内心,倒过来说,决定素食已经是内心的转变。一个人要从非素食而改变为素食,本身已经是心先变了,立志转变自己,之后才决定在饮食上改变。而在饮食改变之后,内心又逐步随着身体洁净而变化,互为因果。

素食并非单纯一种饮食习惯,而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念,代表了前卫的绿色思想,亦是回归传统的饮食方法,是通过饮食修行,让自己身心合一,甚至与自然共融。

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乐的原因,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欲望的满足,而是当自己内心平静、身心调和、欲求减少,这种祥和美满的状态,正是持久快乐的源泉。

这些年来,仍不断有人问:你为什么吃素啊?现在的回答越来越简单了:

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喜欢吃吧。

要找原因的话,可以说上一大堆,但是又好像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其实是什么原因,已经不重要了。

就好像有人喜欢画画,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有某种机缘让他开始去学,但是当他画了几十年后,哪个开始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喜欢的就去做吧,随心所欲,率性而为,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快活嘛?

三,素食是情志养生

素食调养情志的益处,对非素食者来说是很难体会的。

我吃素多年,到后来才逐渐感受得到这个益处,是一开始所没有想过的。

我可以用一个比喻,就好像你上了一辆充满塑料气味的旅游车上,一开始觉得不适应,但是过一会就习惯了,不觉得它的存在。

实际上,我们大部份凡夫俗子,头脑天天充满思虑,杂念自己跳出来控制不住,可是我们都没有察觉这些念头,随波逐流的跟着杂念走。

吃素之后,由于没有了“荤”的烦,内心逐渐变得平静,

于是就容易察觉自己的杂念了。

吃素的人能够做到“我行我素”,顺心而行,不拘束于世俗的看法,而独行己路又不害怕。

不是这样嘛,素食者在现代的社会中还是占少数,但是他们仍然能够坚持吃素,就知道他们具有强大的内心,足以抵抗诱惑、舆论等外在的影响。

这就是“逆流而上”,“不随波逐流”了,假如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杂念,内心完全能够收到控制,那样也必然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达致“心想事成”,想甚么就做什麽的表里合一状态,能够如此顺心而行,

不正是人生的最高层次嘛?

文殊菩萨的简介与生平事迹

文殊菩萨简介

  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愚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生平事迹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盘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南京哪里的寺庙可以放生


  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般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命名他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


放生三条鲤鱼,放生的全过程视频播放

  《观佛三昧海经》说: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萨接着又告诉大众说:‘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一位有德长者的儿子,名叫“戒护”,仍在母胎的时候,就受了三归依。到了八岁时,父母礼请世尊到长者家接受供养。那时童子见到佛陀,安祥的威仪、平稳缓慢的步伐,在佛的每一步脚下生出莲华,而且身相具有广大光明。见了以后非常欢喜,向佛恭敬礼拜,礼拜之后仔细地看着世尊,眼光不曾暂时离开。一见到佛之后,即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从这次见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如是众多的世尊们都开示这个观佛三昧,后来又遇到百万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个名字,号为“栴檀海”。当时童子都亲自奉事供养诸佛,中间毫无遗漏空缺,既礼拜供养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观看佛的相好。由于观看佛陀身相的这种殊胜功德之因缘业力故,再一次又能亲近百万阿僧祇劫诸佛。从此以后,就获得了百万亿的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的旋陀罗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罗尼后,诸佛即现前为他说无相法,刹那之间就获得首楞严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归依,礼拜一次佛陀的缘故,又因为仔细观察如来的相好,心无疲厌懈怠。只是由于这个短暂的因缘,就能够遇到无数诸佛,更何况是一向专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观察如来色身的种种相好呢?当时的童子,难道是别人吗?那就是我文殊师利啊!’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释迦世尊告诉阿难:‘你应当受持记忆文殊师利所说的话,普遍地告知一切大众,以及未来后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拜、能够念佛、能够观佛者,应当知道此人,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功德平等,没有差异。’


  与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末后的偈颂大略相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此二大菩萨所陈述的行愿,以及他们说法度众生的内容,无不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世间有一些执著华严而却轻视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