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放生 > 放生功德 >

组织放生后的回文,放生与回向的关系

文章出处:未知责任编辑:admin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3-08-10 09:33 字体大小:【
一、放生鲶鱼的功德和福报1、很多人因为自以为不去执着功德利益,凡有放生皆不去好好回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势。不重视回向,会导致大量功德转化为人天福报,为将来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碍。所以每个修行的人,一定要使功德转向出世间的种种成佛利益。而且是放生仪轨的行为,因其是有为法中最为殊胜的功德之故,功德成熟非常迅猛。若放生勤恳,礼佛虔诚,甚至即生福德利益现报,所以放生者切要善于回向。免大量功德流于人天无意义的消耗福报。2、慈诚罗珠堪布开示:我们要报恩,首先要学佛,然后成佛,在没成佛之前就将自己所造一切善根回向众生。能以菩提心、大悲心回向众生,不但是自己造善根,同时也一定能利益众生,因为有大悲心的人回向,众生必定能得到这个善根而离开痛苦。假使我们回向时,一点点悲心都没有的话,众生能不能得到利益就很难说了。3、慈悲心是度众生的一个方便,同时也是清净自己业障最殊胜的方法。只要有悲心,一定能度众生。一切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慈悲心。由以上的思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报恩最殊胜的方法就是成佛。4、当我们要回向前,就抱持著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的心,这即是大乘思想的特质。殊胜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是他却舍不得,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积极网上拜佛,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5、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拜佛,虽然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6、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7、6月27日晚间7时30分,包括翰林学人、胜鬘书院、人间大学、小区大学及国际杰出青年禅学营等,一千多位学员齐聚如来殿四楼,倾听佛光山开山大师星云法师讲述“佛光山的组织与管理”。8、大师不仅以故事、禅门公案,侃侃而谈管理这个议题,还运用大众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诸佛菩萨来向学员们说明佛光山的管理内涵;结合种种社会现象,适当点出管理“心”的重要及迫切性;最后30分钟互动问题解答,更让此次与会大众,增加对佛光山的了解与认同。9、“佛教学问讲的就是管理”,大师表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些眼、耳、鼻、舌、身、意的管理,就是所谓修行,而千经万论讲的修行,就如同阿弥陀佛对西方净土的管理、地藏菩萨对地狱的管理、药师如来对安和乐利琉璃世界的管理、释迦牟尼佛用六合敬和戒管理僧团,即是寺院管理;大师还以禅门出小偷,堂主提出这小偷不容于社会,不能逐出禅门及小偷窃取禅师财物,禅师以要说谢谢即不为偷,两则使小偷痛改前非的故事,巧妙说明禅门另类管理的艺术。10、接着,大师引述《阿弥陀经》内容,说明阿弥陀佛世界,提供生活满足,使心灵有依靠、让思想净化的管理学;而丛林语言的运用,如“请”、“谢谢”使丛林寺院呈现“没事”的和谐状态,这样何尝不是有人情味的管理哲学;对于让中国人恐惧万分的地狱,大师慈悲地开示:“地狱本空由心造”及“此心能造此心消”,证实地藏菩萨用的不是恐吓管理;观世音闻苦救难、布施无畏正是以慈悲管理代表。二、成佛一定要闭关吗1、“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把普贤十大愿倒背如流,获得大众掌声的大师,继续以“尊重对方、语言赞美、与人结缘”等生活实例,与普贤十大愿相应;大师表示:入佛门第一课皈依三宝,代表民主平等,第二课的受持五戒,是自由最佳写照;“满面的笑容、满口的好话、满心的欢喜、满手的好事”及“随遇而安、随喜而作、随心自在、随缘生活”,都是把心管理成柔软的妙方。
2、“让千人在安静有秩序中用膳用的是什么管理法?”3、“佛光山是快乐的制造工厂吗?”4、在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大师幽默风趣地说:“老菩萨拉拉队,因为替球队加油打气,平日腰酸背痛都不药而愈,这样已经是全民运动了;给人吃出笑容、吃出赞美、吃出欢喜、吃出气氛,就是福慧双修自主自律的管理;用佛法、智能、信仰、知识,来加强心的动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心灵工厂的老板。”(稿源:佛光山全球资讯网)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6、近代中国佛教组织成立的背景7、近代中国佛教组织的出现,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佛教到了明清以后,特别是在清末,已经一蹶不振,当时被人称为为死人服务和驱鬼的宗教,以及指责为封建迷信。没有生气的佛教,严重地阻碍了它的健康发展,也歪曲了佛教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太虚大师曾经指出:8、西汉以来,中国之社会,处儒教专化之下,佛法虽来中国,以避其排斥,僧乃游方之外,住持佛教之净仪。而社会之承受其化者,一为功成身退之隐逸;一为施政者借充神道设教之用,以鬼神祸福辅治愚民;故非僻于离世之禅寂,即为腐于流俗之迷信,初未尝宣传佛法之真义于民众,俾社会之伦理、政治、经济裁成于佛之教化焉。唐、宋来为僧化根本精神之禅宗,宋、明儒亦闻其风而自张门户也。夫禅宗本高建于律与教义之基础上者;元、明以降,律仪隳弛,教义淹晦,宗门亦漓为大话欺人之口头禅。持律、谈教之净土家,乃从而代之;故明、清来沙门居士之高者,大抵归崇净土。然晚清后儒化之中国民族,一被劫于西洋之武力侵略,再被劫于西洋之宗教侵略,三被劫于西洋之民治侵略,四被劫于西洋之科学侵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值此思想解放之时会,清末杨仁山居士汲汲流通精典,游扶桑者既习闻佛故,康、谭、章、严、梁氏等之政论者,亦时好谈佛,于是佛之教义浸为士夫学子所留意。佛学研究会之居士团,亦萌芽于斯际,且尝有学丛报以鼓吹之。至民余出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之倡导,佛之风化,遂流行社会。军、政、商学之士,习之者渐趋兴盛,唯识、三论、真言之宗趣,亦探求日广。第回观住持佛法之僧宝则何如欤?自禅而净,已成江河就下之趋势,且今亦仅存印光法师之硕果。其他则乘机以掠名利恭敬,传律、宏宗、演教云者,亦滔滔为应赴经忏之类耳。于是住持佛教之僧位,渐为居士侵夺矣。然华严、天台二家及余兴学之结果,流布为华严学院、法界学院、清凉学院,与天台学院、明因讲舍、山家讲舍,及四川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弘慈佛学院等,亦不无承学之新僧也。但既无高等之道场以摄彼修学深造,复无改善僧制以适应施设之地,内不容于腐化僻化之旧僧,外被牵迫于民众之轻蔑于僧;于是除少数之高蹈遐举者,多有反僧而从俗、变化其生活者也。9、面对如此衰落的中国佛教,有志之士纷纷呼吁要进行改革。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佛学丛报》第一期上曾经刊出中央的文章《佛教进行商榷书》。作者认为:“法王郅治,今古而常存,何期象教陵夷,为兹世之诟病。呜呼,居今日而言,淘汰沙门,几成天演公例,亦吾侪自认不讳矣。……上焉者,厌世逃禅冥心枯寂;下焉者,假衣营养,贻玷梵林。无补世道人心,转为社会。藉口所谓狮子身中虫,自啖其狮子之肉也,宁能与世界宗教竞生并存乎哉。我诸方大德奈何不猛省时机,力图振作耶。其随波逐流,因循观望者无论矣,即或能行吾道而正觉不明,自生障碍,遂致放任,弃本分者,往往而是。要皆智愿薄弱,罔知观机逗时,因势利导,从根本而着手故也。……愿我方诸大德秉佛不入地狱,谁人地狱之救生誓愿,奉行其固有之清规,牺牲其耽逸之利养,筹集资财,广兴学校,纳成年于轨物,培幼稚之灵明,拔濯陈根,灌输新理,本吾徒禅教律,差别等法,证如来过现未不可得心用,示三宗正鹄同为一致进行,宏造善缘,普度苦海,阐扬祖乘,骖靳儒林,能力所充,辉耀佛界,其影响可及于全国社会。厥利造糜穷,实际造福,此乃因势利导,解决根本上之问题也。”佛教徒为了挽救正在衰颓的佛教命运,煞费苦心,提出了各种想法,同时也在致力于用各种方式,将佛教宣传到社会,成立各种组织,团结起来保护佛教,振作丛林。10、近代中国佛教组织众多,曾经有过“中国佛教总会”、“佛教协进会”、佛教大同会以及佛学研究会等等组织。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见证者太虚大师对此曾有过一段精辟的总结。他说:

参考资料